大數據管理 險中求“勝”機——省腫瘤醫院小細胞肺癌病房見聞
來源:長春日報 時間:2021-04-08 瀏覽: 次
日前,年過五旬的老陳步履輕松地走出省腫瘤醫院小細胞肺癌病房。如果不經詢問,很難想象精神飽滿、健步行走的老陳,竟是一名罹患肺癌多年的患者。
“當時醫生告訴我,最多能活6個月。”3年前,老陳被確診為晚期小細胞肺癌,且已出現肺內轉移。面對醫生給出的“生命倒計時”,老陳沒有放棄。小細胞肺癌的生長速度快,更易發生轉移和復發,只有極少數患者可以手術。面對老陳的病情,單一治療效果不佳,亟須多個學科緊密配合,方能險中求“勝”。在多方咨詢下,老陳走進省腫瘤醫院求醫。
在省腫瘤醫院高新院區,我國小細胞肺癌領域專家程穎教授(中)與影像科、介入科等專家進行MDT多學科會診,為患者精準治療提供可行性方案。 孫建一攝
“目前,抗血管生成類的靶向藥物、免疫靶向藥物等新藥都在進行臨床研究,可以根據情況加入到治療方案中。通過有限的治療方法,以及多學科排兵布陣,力爭取得最好的療效。”老陳清晰地記得,首次入院就診時,省腫瘤醫院院長程穎教授的一席話,堅定了他的治療信心。在肺內轉移且無法手術的情況下,老陳嘗試化療和放療延長生存期。隨后,按照專家會診意見,老陳先后接受了化療、胸部放療和預防性腦放療,腫瘤很快就縮小了。咳嗽、咳痰等癥狀也基本消失了。
2020年6月,省腫瘤醫院高新院區成立全國首家小細胞肺癌病房。隨之,也為老陳延長生存期帶來新希望。與以往診療模式相比,療區采取肺癌診療一體化模式進行單元化管理,為患者制訂治療和跟蹤隨訪計劃,對患者進行從入院-診斷-治療-康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這里所有醫生既參與臨床治療,也參與臨床研究工作。醫生通過對患者疾病的精準細化管理,及時篩選患者參與抗腫瘤新藥臨床研究,并納入大數據平臺,用準確的臨床數據分析疾病,進而尋找治療突破口。
每隔21天進行一次針劑注射、每隔3周進行一次化療、每隔6周進行一次MDT多學科會診……進入病房后,老陳的診療方案越來越細致。在與肺癌抗爭的3年時間里,老陳和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他的病情也曾復發過,程穎教授團隊根據他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病情變化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通過肺部病灶射波刀放療以及服用靶向和免疫治療新藥,提升了老陳的生活質量。
“希望通過專科專治實現規范化、精準化治療,通過臨床新藥研究和基礎轉化研究數據分析,幫助患者找到最適合的藥物,攻克小細胞肺癌的生存期難關,在保證患者生活質量的基礎上,讓患者生存獲益最大化。”程穎說。作為我國小細胞肺癌診療領域權威專家,程穎決心“啃”下小細胞肺癌這塊“硬骨頭”,目前,她牽頭的多項攻克小細胞肺癌的新藥研究正在同步進行,在病房開展的全周期的多學科診療、專業的病房設置及人文關懷服務,都成為攻克頑疾的“良藥”。
3年、5年、10年……在小細胞肺癌病房里,像老陳一樣,不斷刷新小細胞肺癌生存期的患者還有很多。目前,療區約有20%-30%患者都會參加新藥臨床研究,得到國內外最新藥物治療的機會,他們的每一次基因檢測、耐藥分析以及服藥后臨床數據,都會錄入大數據平臺。這些珍貴的數據資料,為小細胞肺癌規范治療和精準化治療的方案制訂提供臨床依據,也為更多患者用藥提供了指導。
“我國東北地區是肺癌的‘重災區’。我們希望打造臨床型、研究型療區,依托國家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平臺和臨床研究大數據平臺,推進新藥研發成果盡快進入臨床,為全國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診療提供更多有意義的數據支撐。”對于療區未來發展,程穎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