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程穎創新工作室”為何上榜“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來源:中國吉林網 時間:2021-01-07 瀏覽: 次
近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了100個“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稱號,吉林省3家創新工作室榮耀上榜。
聚焦吉林省3家創新工作室,作為全省唯一的衛生系統單位,吉林省腫瘤醫院位列榜中。
這份榮譽的含金量不言而喻,但榮譽背后的責任與創新卻值得我們關注,為此,中國吉林網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尋求答案。
“程穎創新工作室”于2017年1月在吉林省腫瘤醫院創立,它是以該院的學科帶頭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程穎教授名字命名。
工作室成員可謂“高手云集”,并且是一支醫療人才梯隊合理、經驗豐富、技術精湛、創新能力強的腫瘤學研究型隊伍。
這里設有勞模工作室、勞模會議室、勞模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這個擁有100余人的團隊中,核心成員25名,勞模2人、黨員13人、博士5人、碩士12人、本科生8人、正高級職稱13人、副高級職稱9人、中級職稱3人。
成立至今的短短三年,就先后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省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和“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
從這些榮譽的背后不難看出,在程穎教授的帶領下,創新團隊正在為中國抗腫瘤事業蓬勃發展貢獻著“工匠”的力量。
程穎創新工作室中的“創新”二字,在多年的腫瘤學科發展里被展現的淋漓盡致,程穎教授帶領她的“硬核團隊”與時間賽跑,與頑疾較量,他們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以時間為主軸,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份答卷。
時間回溯到2005年,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程穎教授高瞻遠矚,組織建立了吉林省衛生廳腫瘤轉化研究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開始了惡性腫瘤的臨床轉化研究之路。
2006年,通過了國家藥物臨床試驗基地的評審和認定,醫院成為了東北地區首批腫瘤專業的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2009年,團隊準確把握研究方向,先后在東北三省率先開展了腫瘤預后和預測分子標志物檢測和循環腫瘤細胞等檢測技術,極大延長了病人的生存期,填補了我省在分子靶向治療領域基因篩選方面的空白。
2012年成立腫瘤生物樣本庫, 2013年開始牽頭成立醫聯體,2015年開始,先后率先在東三省成立肺結節門診、小細胞肺癌及Ⅲ期肺癌多學科診療門診。
2017年成立腫瘤專科聯盟,目前共有40余家成員單位加入了聯盟,覆蓋全省所有地市區域,開通綠色通道,將19種腫瘤精準檢測技術下沉到基層地區。
直至2020年6月,創新團隊進一步將3個特色MDT門診進行了整合和升華,組建了肺癌一體化診療門診和疑難病門診,在原有多學科診治的基礎上,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體系,為患者提供預防、診斷、治療、隨訪的全程一體化診療服務。
隨著時間的推移,吉林省腫瘤醫院肺癌研究團隊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國內到國際,從追隨到引領,讓全省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最精準的診斷和最合理的治療。
不難看出,在這份滿意答卷的背后,是創新團隊戰略的定力,精心的擘畫,果斷的行動和艱苦付出所取得的。
在此次榮譽稱號中還提及了“工匠”二字。程穎帶領的團隊又是如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呢?
在采訪中,記者從一組數據中找到了答案。在腫瘤臨床研究領域,牽頭及參與國際及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370余項,開展研究40余項,團隊的創新研究成果助力10余種新藥上市。
不僅如此,在省內腫瘤診療領域創下的多個第一也再次印證了創新團隊的工匠精神。
率先在省內成立肺癌診療中心和多學科協作組;率先在省內開展惡性腫瘤分子標志物檢測和基因檢測指導臨床治療,并承擔國家下一代測序平臺建設項目;率先建立吉林省腫瘤早篩早診大數據平臺;率先牽頭在省內成立腫瘤專科聯盟;率先在全省推進腫瘤精準診療落地……
這個擁有100余名核心成員的團隊,多年的積淀也終于收獲豐碩的成果。
三年來,“程穎創新工作室”承擔60余項國家及省市科研課題,發表論文220余篇,程穎教授本人作為博士生導師和博士后導師也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腫瘤專科人才。因在學術領域的卓越成就,她還被評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并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中國醫師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白求恩式好醫生、國之名醫等榮譽稱號。
程穎創新工作室已經將它的示范引領、集智創新、協同攻關、傳承精神融入到吉林省腫瘤醫院的現代化醫院管理制度之中。
道路且長,來日可期。
程穎表示,創新工作室將緊緊圍繞健康中國戰略特別是國家癌癥防治行動,通過勞模和工匠精神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為推動全省乃至全國腫瘤診療技術、科研創新和醫療服務的改善和公立醫院在新時代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