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門腫瘤的外科治療
來源:吉林省腫瘤醫院 時間:2015-07-31 瀏覽: 次
腹部腫瘤外一科在楊玉波主任的領導下,經過多年傳承與積淀,不斷學習,科學發展,系統鉆研,對于肝臟腫瘤治療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外科治療體系。從術前肝臟腫瘤的影像學定位、肝臟腫瘤與肝臟血管的關系、術前肝功能及肝儲備功能評估、術前肝切除指征到術中肝臟超聲應用、肝臟血流阻斷、肝門部解剖、肝臟超聲乳化吸引刀的使用,都率先走在了前列,初步奠定了科室的治療優勢和地位。
眾所周知,肝臟腫瘤因多數伴有肝硬化等基礎疾病,制約了外科手術的開展。肝臟手術要考慮如下因素:首先,要判斷肝臟腫瘤是否適合手術治療,如果適合,能否切除;其次,要判斷肝臟腫瘤切除后剩余肝臟能否維持正常人體代謝需要,也就是說,要檢測肝臟儲備功能,判斷肝切除術后能否出現肝臟功能衰竭;第三,要考慮術前凝血功能,以防術中、術后出血、滲血;第四,按照國際肝功能分級判定,進行Child A~C功能分級;第五,術中腫瘤的精準定位;第六,肝臟切除后肝臟創面的徹底止血;第七,肝臟術后的管理。文獻記載,在肝臟腫瘤中,適合外科切除的僅為10%~20%,有些病例已經失去了手術的機會,或僅能通過其它的方法治療,如射頻消融等方法治療。據專家介紹,除了考慮臟功能、全身狀況外,肝臟手術的難易程度,主要取決于腫瘤所在的位置,對于位于肝臟邊緣之肝臟腫瘤,如果符合上述條件,一般均可切除。肝門部腫瘤及位于肝臟后方的肝臟腫瘤因與門靜脈、下腔靜脈、肝靜脈、膽道等關系密切,并且,腫瘤擠壓常常使正常的解剖移位,手術難度極大。腹部腫瘤外一科最近收治的3例肝門部腫瘤典型病例,分別介紹如下。第一肝門,有肝管、門靜脈、肝固有動脈、淋巴管和神經等出入于此。肝臟方葉腫瘤及高位膽管癌手術需解剖此部位方可切除腫瘤,該處腫瘤切除有時需要切除膽管、或進行血管重建(第一肝門處腫瘤切除見病例1,如圖1、圖2所示)。第二肝門位于膈下肝上方,有左、中、右3條肝靜脈和若干肝小靜脈出肝注入下腔靜脈。一旦第二肝門受損(下腔靜脈或肝靜脈撕裂),將導致致命性大出血,并且,因腫瘤占據及所在部位空間較狹小,距離心臟較近,解剖顯露較難,出血處理十分困難。最近,腹部腫瘤外一科收治了一例肝臟多發腫瘤,有一個病灶位于第二肝門附近,經過與超聲科劉永紅主任多次會診,最終決定采用射頻消融治療。經過精準的定位,終于應用微創消融技術將腫瘤完全消融滅活(見病例2,圖3)。第三肝門(肝短靜脈與下腔靜脈匯合處)在肝臟后方,位于腔靜脈窩下部,有副肝右靜脈及尾狀葉的一些肝小靜脈出肝,因位置靠后方,手術切除需要將肝臟從右側掀起,顯露出肝后的腫瘤、下腔靜脈及肝短靜脈(即第三肝門),類似于在塔頂內側的狹小空間內操作,既困難又有風險,如果下腔靜脈或肝短靜脈損傷或撕裂將導致致命的大出血(見病例3,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