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腫瘤的診治
來源:吉林省腫瘤醫院 時間:2015-07-21 瀏覽: 次
淋巴瘤是淋巴結及(或)淋巴結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的統稱,它的發病率在不同的地區有所差別,一般在惡性腫瘤中排8-10名。它雖然不像肺癌、腸癌等腫瘤發病率那么高,但近年來也在以每年3%-5%的速度在增長,由于這類腫瘤其常發生于青壯年,所以仍然是嚴重危害人類重大疾病。近幾十年來,診、療技術的進展使淋巴瘤的療效有了較大提高,已經從之前的不可治愈,到現在越來越多的類型可以治愈、完全康復了。
淋巴瘤的發病部位不一,臨床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與其他腫瘤相比,診斷上就更為困難。我們除了需要鑒別是良性疾病引起的淋巴結增生、腫大外,還需要與淋巴結的轉移癌相鑒別,而此時的主要診斷依據是病理診斷,也就是在顯微鏡下尋找特征性的淋巴瘤細胞。病理診斷不僅是淋巴瘤,也是所有惡性腫瘤診斷的“金標準”。 進行病理診斷的過程叫活體組織檢查,簡稱活檢,活檢的方法一般包括:粗針穿刺、內鏡檢查、開腹開胸取組織等。
有的人可能會擔心這些穿刺和活檢可能會造成淋巴瘤細胞轉移。從理論上說,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這種猜想也是合理的。但是從邏輯上分析,如果真是淋巴瘤或者其他惡性腫瘤,即便不穿刺,惡性腫瘤細胞也會突破腫瘤病灶的包膜并侵犯到鄰近、甚至遠處的器官組織,即便不突破包膜,惡性腫瘤細胞也會侵入腫瘤內部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隨著血液和淋巴液廣泛播散,這是惡性腫瘤的特性。何況,在穿刺或者活檢后不久,如果病理診斷明確了,絕大多數患者會立即接受治療。而如果不做穿刺或活檢,就得不到正確的病理診斷,選擇任何治療都是盲目的,誤診誤治的概率極高,既不符合醫療規范,也會給患者造成極大的傷害。
除此之外還需要常規檢查血象、肝腎功能、血糖、血脂、乳酸脫氫酶、β2微球蛋白、紅細胞沉降率、心電圖或心臟超聲,以及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毒、梅毒等感染情況,以判斷、確定患者的身體狀況是否能夠耐受化療?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是否有嚴重的功能缺陷,是否需要其他科治療保駕護航?化療藥物和劑量是否需要調整?有無影響預后的不良因素等。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淋巴系統腫瘤病理分類標準”,目前已知淋巴瘤有近70種病理類型,大體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
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
在我國,霍奇金淋巴瘤占淋巴瘤的9%~10%,是一組療效相對較好的惡性腫瘤,分兩大類,共五種類型,即四種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一種以結節性淋巴細胞為主的霍奇金淋巴瘤。在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結節硬化型和混合細胞型最為常見,治療方案相對簡單經濟,治療效果較好,遠期生存率也比較高,10年生存率可達70%~80%。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
在我國,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病例的90%左右,并且近十幾年來發病率逐年升高。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為B細胞型和T/NK細胞型兩大類。B細胞型淋巴瘤占70%左右,T/NK細胞型淋巴瘤約占30%。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40%以上。這也是一組有治愈希望的淋巴瘤。主要采用藥物化療和放療手段。Ⅰ~Ⅱ期內如能進行科學治療,生存率會提高15%-20%
外周T/NK細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另一大類,在我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更為常見,目前一般參考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化療方案,化療方案療效都較差。五年生存率不足30%,是淋巴瘤治療中的 “困難戶”。
惰性淋巴瘤也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大類型,包括多種B細胞和T細胞亞型。這組淋巴瘤進展較為緩慢,可以長期帶病生存,甚至不太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即使進行大強度的治療也無法保證根治這組淋巴瘤,而適當的觀察或小強度的化療可以延長患者的無病生存時間,讓患者生活的更加樂觀、更接近健康人的生活狀態。
不同的類型,治療的原則不同,治療方案和療程也不同;即盡管淋巴瘤臨床表現多樣,診療過程復雜,不易早期診斷,但幸運的是淋巴瘤現在已經成為不多的可以完全治愈的惡性腫瘤之一。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起,淋巴瘤的基礎研究、臨床診斷和治療成為惡性腫瘤中進步最快的領域之一,目前通過化療或聯合放療,大部分淋巴瘤類型有希望得到治愈或實現長期生存,甚至分期極晚、癥狀很重的一些病例,正確治療后仍然可能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
當然任何一種化療方案都不可能達到100%的療效,是否有效主要與患者的個體差異有關,有的患者天然攜帶某些耐藥基因,對某些化療藥物天生耐藥,所以,一般每化療2~3個周期后要進行一次評估療效的檢查。及時增加劑量或者更改治療方案。經過化療或聯合放療后達到完全緩解的惡性腫瘤患者,并非就徹底根除了腫瘤細胞,這種完全緩解只是一種臨床意義上的初步治療成功,實際上此時體內還可能殘留許多腫瘤細胞,只是用目前常用的CT、B超、PET?CT和血液學檢查還難以檢測到而已。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和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雖然初治的有效率很高,完全緩解率也很高,但仍有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病例會復發。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復發率就更高了。而大多數惰性淋巴瘤用目前的治療方法也是基本不可能完全治愈的,或早或晚都可能會復發。因此,淋巴瘤治療結束后不能掉以輕心,仍然需要定期復查。治療結束后前兩年復發的風險比較高,復查的頻率要高一些,通常3~4個月復查一次,兩年后可半年復查一次,五年后可改為每年復查一次,堅持終身。
復發后的治療
雖然和其他絕大多數惡性腫瘤相比,淋巴瘤的整體治療效果和預后結果較好,但是這主要是指接受一線治療的初治患者。如果一線治療效果不佳,雖然對多數淋巴瘤類型而言,復發的患者再次接受規范治療后仍然幸運的有30-50%的有效率,某些惰性淋巴瘤的有效率更高。但是在此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即便二線方案效果不錯,但是也很難通過常規化療獲得治愈。患者可能對很多方案有效,但是卻不能根除淋巴瘤,往往在數個周期化療后病情再次進展,再更換方案可能仍然有效,但是不久后再次進展,如此反復遷延,腫瘤終將會戰勝人體。因此,診斷淋巴瘤之后的首個治療方案是決定能否治愈的關鍵所在,建議到專業、正規、有經驗的治療中心就診。
無論哪種類型的淋巴瘤,經過更改化療方案再次治療后,絕大部分患者會再次復發,如果單純依靠常規劑量的普通化療,侵襲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很難獲得治愈的機會,因此對于這類淋巴瘤,如果是年輕患者,建議在第二次治療效果比較好的情況下,要盡早考慮大劑量化療聯合自體干細胞移植,部分患者仍然有希望治愈。
淋巴腫瘤的成因是什么呢?可不可以預防呢?
目前尚未完全發現淋巴瘤的明確病因,較為公認的是某些感染因素可能與某些類型淋巴瘤的發病有關。例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最常罹患的惡性腫瘤就是淋巴瘤,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60~100倍;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和鼻NK細胞淋巴瘤的發病可能與EB病毒感染有關;HTLV1病毒與成人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密切相關;幽門螺桿菌是胃MALT淋巴瘤的可能病因;丙型肝炎病毒與脾淋巴瘤相關;鸚鵡衣原體感染與眼附屬器淋巴瘤的發生相關。還有機體免疫功能異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后長期大量應用免疫抑制藥物、老齡化很可能是近年來淋巴瘤發病率明顯增加的重要原因。放射線、殺蟲劑、除草劑、染發劑、重金屬、苯等物理因素和化學品也可能與淋巴瘤的發病相關。目前尚未發現淋巴瘤有非常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家族聚集性。
因此減少環境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機體的某些慢性炎癥性疾病及時治療、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不僅可能減少淋巴瘤的發病率,也是減少其他惡性腫瘤發病率的共同原則。
日常生活及飲食中的注意事項 :
任何疾病的治療,尤其是治愈,除了合理的治療手段以外,心理的暗示、有規律的生活及合理的飲食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首先,要正確認識疾病,樹立信心,配合治療。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提出一個著名的3個1/3的看法,就是說有1/3的惡性瘤是可以預防的,1/3的惡性腫瘤是可以治愈的,還有1/3的惡性腫瘤通過治療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淋巴瘤完全有可能治愈,把它說成是絕癥,是缺乏科學態度的。患者一定要堅信自己就是可以治愈的那1/3,積極配合專科醫生的專業合理的治療,才會有益于穩定和改善病情,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質量,延長自己的生存期。
其次是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早起早睡、適當戶外鍛煉、定時定量的飲食、戒煙戒酒等習慣養成規律后,對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提高對病菌的抵抗力以及調適心情增強信心有著重要的作用,對疾病的痊愈意義重大。
再次就是合理的安排飲食。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飲食調理是淋巴瘤康復中的重要一環。淋巴瘤患者除了要注意平衡營養外,應多吃含有抗腫瘤成分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比如富含維 生素C的西紅柿、橙子、山楂、獼猴桃,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萵筍,富含 礦物質的香菇、銀耳等C.還應做到不吃或少吃油炸、火烤、煙熏及 鹽腌的食品。
世界各國的癌癥研究的流行病學資料,得出新鮮蔬菜是防癌的最佳食物的結論。下列這幾種蔬菜是有利于癌癥患者食用的: 花椰菜、卷心菜、胡蘿卜、洋蔥、菠菜、西紅 柿、大蒜、蘆筍、香菇、魔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