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臨床研究--為腫瘤患者放飛新的希望
來源:吉林省腫瘤醫院 時間:2015-06-21 瀏覽: 次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伴著和煦的春風,藥物臨床試驗已經伴隨著我們走過了10余個年頭。在內一科及全院醫療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院臨床試驗工作正在如火如荼,有條不紊的持續進行著……
藥物臨床試驗是指任何在人體進行的藥物系統性研究,以證實或揭示實驗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和(或) 實驗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 目的是確定藥物的療效及安全性。為了保證藥物臨床試驗過程科學規范, 數據準確可靠, 并保證受試者的安全和權益, 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 GCP)對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做了明確規定, 醫療機構的設施和條件應該滿足安全有效地進行臨床實驗的需要, 實驗室檢查結果應準確可靠。藥物臨床試驗(Ⅳ 期除外) 只能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資格認定的醫療機構開展。開展藥物臨床實驗不僅可以支持國家醫藥事業的發展, 保障人民健康, 而且醫療機構自身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通過臨床實驗能提升我院科研學術水平, 開展循證醫學研究, 促進合理用藥, 提高醫療水平, 規范倫理工作, 培養醫務人員嚴謹的工作作風, 促進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工作,臨床試驗,使我院的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獲得了全面的提升。
一, 提升醫院的科研學術水平
藥物臨床研究包括臨床試驗和生物等效性實驗, 因此藥物臨床試驗本身就是一項科學研究。開展藥物臨床試驗為醫院搭建了一個很好的科研平臺,為避免單一機構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為研究結論更具可靠性,常采取多中心試驗研究。按規定, 每種臨床新藥的研究機構不少于3所,因此開展臨床藥物試驗有利于加強醫療機構與國內外同行的合作, 增加學術交流的機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我院參加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以來,和國內國際多個醫療機構建立了協作,尤其是加入中國胸部腫瘤協作組(C-TONG)醫療,已步入國內一流腫瘤醫院行列,明顯提升了我院的科研學術水平,院內已形成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并在國際、國內腫瘤領域獲得了較好的口碑。
二, 有利于醫療機構開展循證醫學研究
循證醫學是指臨床醫生對患者的診治都應該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任何決策都應建立在科學證據的基礎上, 而這種科學依據也應是當前最佳證據。近年來, 在醫學上正發生著從經驗醫學模式向循證醫學模式的轉變, 而藥物臨床試驗是循證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大樣本隨機對照臨床實驗是循證醫學的良好實踐
大樣本隨機對照臨床實驗是評價某些治療措施的最佳手段, 是循證醫學的良好實踐。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過去只是化療或支持,對癥治療,但經過多項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EGFR-TKI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EGFR突變患者,療效明顯優于化療,且不良反應輕微,目前EGFR-TKI已進入NCCN指南,指導臨床治療。因此, 藥物臨床試驗促進了傳統醫學模式向循證醫學模式的轉變。
2 藥物不良反應判斷是循證醫學的良好體現
在新藥臨床試驗過程中, 要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為此全面系統地搜集有關藥物的不良反應證據是十分重要的。同時藥物臨床試驗對不良反應的判定方法為日常臨床用藥發生不良反應的判定提供了參考標準,提高了臨床醫生對循證醫學的認知水平, 促進了循證醫學的應用。
3 促進合理用藥 提高醫療水平
現在不合理用藥普遍存在, 每年因不合理用藥引起的不良反應、藥源性疾病、耐藥菌株的出現還較為嚴重。醫務人員在參加一項新藥臨床試驗過程中, 對該藥的療效、安全性、用法、療程及用藥的適應證、禁忌證等有較全面的了解, 才能降低不合理用藥, 提高醫療水平。
4 規范醫療機構倫理工作
倫理委員會通過對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項目的倫理審查和實施監督, 履行兩方面的職責: 一是保護受試者的權利,包括知情同意權、隱私保密權和公正權等; 二是保護受試者的利益, 即使受試者受益最大化、風險最低化, 并且相對預期利益而言其風險是合理的。
5 培養醫務人員嚴謹的工作作風
GCP對藥物臨床研究方案設計、組織實施、檢查、稽查、記錄、分析總結和報告的每一環節做了標準規定; 標準操作規程( SOP)對藥物臨床試驗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做了詳細規定。為保證藥物臨床試驗過程的科學規范、數據準確可靠,并保證受試者的安全和權益,研究者必須遵循GCP的要求并嚴格執行, 并及時記錄所發生的事情。沒有書面記錄,就沒有發生。
因此, 藥物臨床試驗培養了醫務人員嚴謹的工作作風, 科學的工作態度,、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 進而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
6 促進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和藥物警戒學工作的開展
藥物臨床試驗中, 要求醫務人員認真觀察藥物應用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 及時處理、報告并記錄。這種工作習慣的培養對正常醫療服務過程中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
如前所述,醫院開展藥物臨床試驗可以提升科研及循證醫學研究水平, 促進合理用藥, 提高醫療水平, 規范醫療倫理工作, 培養嚴謹的工作作風, 促進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和藥物警戒學工作的開展。其重要性已為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所認識。
我科的很多肺癌病人都是臨床試驗的受益者,通過參加臨床試驗,患者有了應用國際領先抗腫瘤藥物的機會,因此生命得以延續,獲得了較長的生存期,在此將我科的一例臨床試驗病人的治療過程及相關的病情分析、治療感悟和大家分享:
病例介紹
××,男,因診斷右肺腺癌3年4個月,胸悶氣短伴右側胸背部疼痛1個半月入我院。
既往病史:否認吸煙及飲酒史,既往于2009年3月31日于外院行右胸壁腫物及膈肌腫物活檢術、右肺下葉背段楔形切除術,右肺中葉楔形切除術。術后病理回報:(右中葉)肺中分化腺癌,大小2.5×2.5×1.5cm,累及臟層胸膜,未見脈管癌栓,肺切緣未見癌,免疫組化結果顯示:EGFR+,ERCC1+約10%,PDGFR+,TS-,TubulinB+,VEGFR+。(右肺下葉、膈肌結節、胸壁結節)組織內見腺癌(中分化)浸潤,多發,直徑0.3-0.5cm,未見脈管癌栓,術后行EGFR突變檢測提示19及21外顯子均為野生型。術后臨床診斷:右肺下葉背段及中葉中分化腺癌楔形切除術后(cT4NxM1b)Ⅳ期、右胸壁轉移活檢術后。
患者術后在外院行[培美曲塞二鈉+奈達鉑]方案化療6周期,于2011年11月再次進展,出現胸膜轉移,行[吉西他濱+順鉑]方案化療6周期。2012年8月6日病情進展入我院。入院查體:PS評分1分,NRS:5,淺表淋巴結無腫大,右側胸壁可見一長約15cm術痕,愈合良好,雙肺叩診清音,聽診呼吸音清晰,未聞及干濕啰音,心臟聽診無異常,肝脾肋下未觸及。輔助檢查:(雙肺+全腹+盆腔)增強CT檢查提示:右側胸膜及肺內見多個結節影,最大病灶為1.5×1.7cm,縱隔內右側前心膈角區見腫大淋巴結,大小約2.5×1.8cm,余未見異常,提示:右側胸膜轉移瘤,右肺多發轉移瘤,縱隔淋巴結轉移瘤。全腹及盆腔增強CT未見異常。彩超提示:雙頸、鎖骨上、腋下、腹腔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骨掃描提示:未見異常。頭部增強MR未見異常。
臨床診斷:右肺下葉背段及中葉中分化腺癌楔形切除術后(cT4N2M1b)Ⅳ期,右胸壁轉移活檢術后、右肺內轉移、縱隔淋巴結轉移、右側胸膜轉移。患者符合DACOMITINIB(達克替尼)與厄洛替尼對照2、3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的入組標準,經與患者及家屬詳細溝通,告知參加臨床研究可能獲益及可能承擔風險,患者及家屬表示知情,同意參加臨床實驗,簽署知情同意書,入組臨床試驗,現口服厄洛替尼/安慰劑和PF-00299804/安慰劑每天各一片,8周后復查CT療效PR,現已口服藥物,32周,療效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