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定位 精準治療 為肺癌患者保駕護航
來源:吉林省腫瘤醫院 時間:2019-05-07 瀏覽: 次
肺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生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局部晚期或有遠處轉移,喪失了手術機會,因此綜合治療成為其主要治療手段。根據腫瘤發生的部位可分為中心型和周圍型肺癌,中心型肺癌發生在段支氣管以上,腫瘤向心生長,使得易發生氣管管腔閉塞及狹窄等情況發生,導致遠端肺組織實變、萎縮,可融合于腫瘤組織產生實性包塊,此類患者放療為其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放療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明確腫瘤的確切邊界,正確勾畫出放射治療的靶區是保證治療效果的基本條件。目前臨床上放療靶區的勾畫主要以CT為基礎,CT作為三維影像引導工具,在肺癌的精準定位放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增強CT掃描對于肺癌具有良好的空間分辨率,能通過組織結構及組織密度等信息區分大部分腫瘤組織與肺不張組織。多數肺癌組織強化幅度低于肺不張組織,但當肺動脈受侵時可出現腫瘤組織強化幅度高于肺不張組織,膨脹不全的肺組織因為滲出、實變、炎癥反應等原因所致的影像學改變與腫瘤組織特異的影像學變化有較大的重疊性以致CT平掃和增強都難以劃分膨脹不全的肺組織和局部病變邊界,這使得CT掃描在區分腫瘤組織與不張的肺組織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當肺癌存在阻塞性肺炎、肺不張等情況時,增強CT較難判斷腫瘤與鄰近組織的真實邊界。
PET?CT是目前診斷肺癌先進的、無創性的檢查方法之一,它實現了功能影像和形態影像學的同機融合,可“一站式”檢查全身各個器官的葡萄糖代謝情況,在腫瘤的定性、分期、療效的監測中起到良好的作用。18F?FDG是一種最常用的正電子顯像劑,由于大部分惡性腫瘤對葡萄糖消耗量明顯增加,因而腫瘤細胞對18F?FDG攝取增高。標準化攝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是反映病灶對18F?FDG攝取程度的半定量指標,即SUV值增高代表病灶部位葡萄糖的攝取增高,細胞增殖和生長能力旺盛,有惡性病變的可能。PET/CT能反映腫瘤組織細胞代謝,對指導肺癌分期、精確放療、療效判斷具有重要的價值。
基于以上觀點,科室現廣泛開展了分子影像(PET-CT)引導下的三維調強放射治療。該技術是利用PET-CT圖像與定位CT圖像進行同步融合,在融合圖像上勾畫調強放療靶區(即生物靶區),使放療靶區勾畫達到了分子水平,有效識別了腫瘤與非腫瘤區域,明確了腫瘤精確體積及邊界,提高了放射治療“打靶”的準確性、精確性、有效性,更加有效的保護了腫瘤周圍正常組織,降低了周圍正常組織放療相關并發癥,進一步提高了腫瘤放療的局部控制率。科室將PET/CT融合定位技術與CT模擬定位圖像融合技術應用于中心型肺癌伴肺不張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圖1:患者,鄒xx,男,61歲,臨床診斷左肺鱗癌,經化療2周期后病情進展。圖A—增強CT示左肺下葉鱗癌伴左肺下頁不張,腫瘤組織與不張肺組織邊界難以界定;圖B—PET/CT能夠將腫瘤原發病灶和肺不張進行更好的區別。
圖2:PET/CT融合后進行精準放療靶區勾畫
圖3:放射治療15次后,不張的肺組織完全復張
科室在PCT/CT融合定位掃描技術的支持下,對肺癌患者實行精確定位、精確計劃、精確放療,優化肺癌的放療設野計劃,減少正常組織的照射體積及局部復發率,明顯提高放療的療效,并減少的不良反應的發生。PET-CT定位的分子影像引導調強放射治療技術的廣泛開展,已惠及我省及周邊地區的廣大腫瘤患者,必將進一步提高腫瘤治療水平,提升我院放射治療的優勢地位。
放療三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