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審計監督職能 為醫院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來源:吉林省腫瘤醫院 時間:2015-06-10 瀏覽: 次
今年5月,醫院按照紀檢監察“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的“三轉”要求,建立紀檢、監察、審計“三位一體”監督機制。整合了醫院監察室、審計科成立監察審計室,科室成立以來,緊緊圍繞醫院中心工作,找準職責定位,充分發揮紀檢、監察、審計整合優勢,堅持服務與管理并重,創新審計思路,有效拓展審計領域,積極探索財務審計、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履職盡責,不斷開創審計工作新局面。
一、充分認識審計的作用
1、審計監督作用。內部審計的基本職能是經濟監督,通過審計監督來規范經營行為,使醫院自身的經濟整體運行協調一致,從而實現自我約束。醫院內部審計的著眼點,主要是保護職工和醫院的利益,維護醫院的合法權益。具體來說,要對醫院的財務收支進行監督;要對醫院的重點部門、專項資金、重要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要對醫院運行全過程的合法性、有效性進行監督;要對醫院風險的防范和控制進行監督;要對醫院內部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通過監督和對問題的揭示與查處,促使醫院內部各部門規范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為醫院實現經營目標服務,促進醫院經營活動良性循環。
2、內部控制作用。內部控制制度是醫院的一項重要組織制度,建立科學嚴密的內控機制,正確處理監督與發展的關系,是確保醫院安全有效運行的關鍵。內部審計既是內部控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對醫院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對審計提出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測算和研究并報告審計結果,同時對內控制度存在問題提出最佳解決方案和改進建議,供決策時參考。
3、風險管理作用。風險管理是識別風險并設計控制的方法,其核心是將沒有預計到的未來事項的不利影響控制在最低程度。在編制審計計劃時,應該在對可能影響醫院發展的風險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審計計劃,確定審計項目;在確定審計范圍時,要考慮并反映整個醫院的發展性戰略目標,對審計范圍進行認真評估,以反映醫院的最新發展戰略目標;在編制審計方案時,通過風險因素分析來確定審計業務工作重點;在選擇檢測、證實的技術方法時,應反映出風險的重大性與發生的可能性;在編制審計報告時,應對風險管理狀況進行評估,指出風險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處,提出加強風險管理的建議;在跟蹤審計時,將風險確定為決定跟蹤審計范圍的最重要因素。通過持續的跟蹤審計,確保對醫院最嚴重的風險以及潛在的風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糾正或化解,以達到風險管理的目的。
4、評價鑒證作用。評價是內部審計的基本職能和作用之一,通過管理審計,績效審計,經營目標審計等對部門的績效進行評價;通過開展內控制度審計,對醫院的內控機制健全有效與否進行評價,為完善內部控制提供依據;內部審計還可以通過一系列專項審計活動和評價鑒證,加強和促進醫院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
5、服務目標作用。內部審計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從始至終在為目標服務并促進各個目標的實現。一是通過審計修正協調性、系統性、偏差性;二是審計重點目標向目標管理、管理控制、風險管理、戰略管理等高層次延伸;三是審計合理化建議措施具有前瞻性、現實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堅持服務與管理并重,審計與監督并行,認真履行監察審計職能
1、實現信息共享,有效預防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規范財務收支行為,完善財務監控制度,并及時進行分析、研究,找準其存在的源頭問題和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意見和解決辦法,并及時將信息與紀檢監察進行溝通交流,有效預防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起著保護干部的作用。
2、利用內部審計,開展效能監察,提高運營效率。建立完善內部審計監督機制,不斷完善制度和改進管理,不斷規范權力的運行,實現權力運行在哪里,紀檢監察和內部審計就能夠跟蹤監督在哪里,在民主管理、科學管理中,形成分工合作和帶有各自特點的監督合力。
截止現在,先后對物資采購供應中心、部分臨床科室及營養科、消毒供應中心進行了審計檢查。檢查以規范管理流程、健全制度規范為切入點,以堵塞管理漏洞、強化內部控制、加強資產安全,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為落腳點,強化服務意識、質量意識、成本意識、安全意識和規范意識,針對檢查發現的問題,分析原因,查找癥結,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和建議,促進各項管理不斷完善,從而提高了醫院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