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敏試驗報告對于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但臨床醫生對藥敏報告卻有很多疑惑,最大的疑惑是:報了一堆醫院沒有的藥物,而醫院使用的藥在藥敏試驗中沒有做?選擇藥敏報告敏感的藥物,為什么臨床治療無效?
要回答以上問題必須會解讀藥敏報告,并能正確選擇抗菌藥物。首先必須了解以下概念:
1. 藥敏試驗(AST):體外測定藥物抑菌或殺菌能力的試驗,以便準確有效的利用藥物進行治療。
最低抑菌濃度(MIC):最低抑菌濃度是測量抗菌藥物的抗菌活性大小的一個指標,指在體外培養細菌18至24小時后能抑制培養基內病原菌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
最小殺菌濃度(MBC):指殺死99.9%微生物所需的最低藥物濃度。
2. NCCLS/CLSI:美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
3. 敏感S:常規用量治療有效,常規用藥時達到的平均血藥濃度超過細菌MIC的5倍以上。
耐藥R:常規用量治療不能抑制細菌的生長。MIC高于藥物在血、體液中可能到達的濃度。
中介I:被檢菌MIC接近血、體液中藥物濃度,治療效果不肯定。
劑量依耐性敏感SDD:依賴于患者所用劑量的菌株敏感性,患者應使用最大的允許劑量。(如更高劑量或更頻繁給藥)。
現在我們來回答醫生提出的問題:
一、報的藥物有的臨床沒有,而醫院使用的藥在藥敏試驗中沒有報告?
1. 試驗的藥物代表一類藥,而不是一種藥。檢測標志性藥物,提示對其他同類抗菌藥物的敏感性。例如對于所有菌屬四環素敏感可以推測其對多西環素、米諾環素敏感。
2. 提供藥物種類的選擇,某些細菌對某類抗生素天然耐藥,則不需要做藥敏試驗。例如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替卡西林天然耐藥,則不作常規報告。
3. 檢測耐藥機制,根據耐藥機制推測對其他抗菌藥物的敏感性。例如MRSA就是mecA基因表達或具有其他耐甲氧西林機制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如果苯唑西林(頭孢西丁)耐藥則可預報對β內酰胺類/β內酰胺類酶抑制劑復合物、口服頭孢類、注射頭孢烯類包括頭孢菌素Ⅰ、Ⅱ、Ⅲ、Ⅳ代及碳氫霉烯類均耐藥,不作常規報告。
4. 藥敏試驗是參照美國NCCLS/ CLSI每年發布的標準執行,同時作為衛生部標準執行。
5. 細菌全自動分析儀的藥敏組合是固定的。細菌室常規檢測的BD商品藥敏板包括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及鏈球菌藥敏板,選用那些代表藥物做檢測均為BD公司根據行業標準商品化生產,達到了CLSI標準的要求,涵蓋各類別的抗生素種類。
二、藥敏試驗沒有做的藥物?
1. 可能是天然耐藥。例如陰溝腸桿菌對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氨芐西林舒巴坦、一代頭孢、頭霉素類及頭孢呋辛天然耐藥,則在藥敏報告中不作常規報告。
2. NCCLS/CLSI沒有試驗判斷標準。例如頭孢吡肟對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暫無NCCLS/CLSI判斷標準,無法報告敏感性。
3. 可能是藥物的敏感性被其他藥物所預報。例如對于葡萄球菌,苯唑西林(頭孢西丁)敏感則可預報對β內酰胺類/β內酰胺類酶抑制劑復合物、口服頭孢類、注射頭孢烯類包括頭孢菌素Ⅰ、Ⅱ、Ⅲ、Ⅳ代及碳氫霉烯類均敏感。
4. 可能是不推薦使用的藥物。例如對于泌尿道分離的腸桿菌科細菌氯霉素不作為常規報告。
三、選擇藥敏報告敏感的藥物,為什么臨床治療無效?
體外藥敏試驗只能預測體內治療效果,并不等同;一般來說,耐藥=治療無效; 敏感≠治療有效。
1. 可能沒有培養出真正的致病菌,需多部位采集、多次送檢。
2. 細菌本身因素,同一菌株可能在治療過程中很快出現耐藥,導致連續藥敏結果不吻合(如誘導耐藥,生物被膜)。
3. 體外藥敏條件單一、恒定,而體內環境比較復雜。
4. 感染部位與藥代學、藥動學因素。
5. 藥物劑型及生物利用度(純品、商品)。
四、藥敏報告感染菌為銅綠假單胞細菌,對頭孢他啶敏感,因醫院無此藥,改用其他第三代藥物頭孢噻肟鈉,臨床為什么無效果?
頭孢三代藥物中只有頭孢他啶和頭孢哌酮能抗銅綠假單胞細菌,其他頭孢三代不能治療銅綠假單胞細菌。
五、患者痰培養3次結果都不一樣,這是為什么?
細菌學監測中標本質量至關重要。
臨床意義低的有:痰、咽拭子、糞便、肛拭子,很可能痰培養被污染了;
臨床意義中等的有:尿、膿、傷口分泌物;
臨床意義高的有:血液、腦脊液、關節腔積液、胸腹水、其他無菌體液或分泌液;
痰培養臨床意義低,應多次培養并要深部取痰如:肺泡灌洗和纖支鏡取痰。
總之,請正確看待藥敏報告,臨床醫生應重視并積極配合微生物學檢查并要結合臨床實際來判斷藥敏報告的結果,有疑惑時應做好臨床與微生物實驗室的溝通。